这个曾经最传统的影视公司正在甩开过去的影子,用互联网平台的思路,打通产业链。
6月4日,阿里影业以向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方式,募资121亿港元(约合96.84元人民币),账面资金比一年前多两倍。而它正决意摆脱它的前身—文化中国最后一点影子。
阿里影业计划告别北京昆仑汇气派的环形中庭和玻璃门,搬到3公里之外一栋更实用的写字楼里。
时间距离阿里影业更名正好一年。2014年6月,
阿里巴巴以62.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的股份,文化中国自此成为阿里影业。
比起以明星和商业电影为人熟知的
华谊兄弟和
光线传媒,文化中国的业务庞杂混乱。它跟中影集团关系密切,曾共同投资《建党伟业》和《秋瑾》等主旋律影片,控股一家电视剧发行公司,投资拍摄了一系列革命题材电视剧。不仅如此,它旗下还拥有《京华时报》和《费加罗》两家报刊的经营与发行业务。它甚至涉足了英超联赛的移动新媒体转播和一些手机游戏的开发。
因为拥有广泛的个人资源,文化中国董事局主席董平借此开拓业务,这也成为文化产业如今的典型生态。
位于北京的昆仑汇由文化中国租下,上下3层的宽敞空间原本打算用于建造私人博物馆。以收藏品装点成上流会所,在影视大佬的小圈子里是流行的做法。紧挨昆仑汇东侧的昆仑饭店,自1990年代起便被当成影视界会客谈项目的据点,冯小刚、姜文、葛优都是常客,董平自然也不例外。
这些法则一度推动了这间公司的野蛮生长。根据人情和资源攒起项目的后果是,接手文化中国之后,阿里影业花了半年时间,梳理遗留的各种不当财务问题。今年1月26日,阿里影业发布成立以来首份盈利警告,称2014年全年可能出现最多6亿港元的重大亏损。
阿里影业迫切想要摆脱文化中国的行事传统和遗留问题,它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能多快追赶上
华谊兄弟、
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而在于首先如何让自己跟现有的影视公司不一样。
阿里影业CEO张强的一些说法可能透露出一些不一样的信息。“阿里影业的定位不仅仅是传统影视制作公司,而是希望发展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产业链娱乐公司。”他在6月6日的阿里影业年度股东大会上这么说道。
张强之前是中影股份的副总经理,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电影人,现在比起电影本身,他更乐意谈论
阿里巴巴的数据分析和平台生态。这可能是他之前并不熟悉的话题。
但目前张强给阿里影业带来的最大价值,仍是传统的制作资源,比如与导演王家卫的合作。
1月12日,首个由阿里影业主投的项目《摆渡人》举办发布会,现场被布置成电影中都市酒吧的样子。在宣布了王家卫监制,梁朝伟主演,原著作者张嘉佳担任导演的主创阵容之后,张强站在王家卫和张嘉佳中间,开始象征性地转动手里的胶片放映机宣布项目启动。
跟王家卫的合作,张强前后谈了近一年,去年8月入职阿里影业之前,他已经在筹备相关项目。关于这部电影的最新消息是,《摆渡人》刚完成剧组搭建,准备开机。在文化产业中,这一操作速度很常见。张强的履历里值得一提的另一个项目《狼图腾》,同样是从他曾任职的紫禁城影业带到中影股份—从项目确立到真正上映,前后历时5年。
对作为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来说,这样的周期太过漫长。
“我一直以为这是很快的事情,但当你真正做了,会发现影视行业的生产和研发周期太长了,我们也在适应。”阿里影业副总裁
杨磊说。跟张强不同,
杨磊原先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公关总监。在阿里影业,张强负责版权开发,电影项目和整体方向把控,杨磊则主要协调跟阿里集团的资源对接,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开发和应用。
在传统影视行业内,阿里影业的确找不到可供借鉴的对象。它模仿的既不是拥有全媒体平台,以发行见长的华纳兄弟,也不是以电影驱动消费品、乐园业务的迪士尼。如果一定要参照的话,阿里影业倒更像是它的母公司阿里巴巴的延伸。
“我们服务的对象挣到钱,我们才能挣到钱。”杨磊说。这曾经是
马云挂在嘴边的电子商务的运营理念。这令人想到向淘宝和天猫店主收取服务费的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
阿里影业试图搭建一个完整的平台服务系统,包括项目投融资到电影宣发、影院对接等环节。无论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还是
万达,都能够使用他们的系统。
发行是目前最容易体现成效的突破口,它需要足够多的资金的投入。乐视影业成立不久即跃升为民营电影公司前五,凭借的正是强大的地面发行团队。
在阿里影业内部,人员最多的也是发行部门。除了设置大量地推人员,这家公司还以8.3亿元收购了影院售票管理软件公司广东粤科。该公司的粤科软件为30多家售票电商提供接口,其中包括市场份额最大的猫眼电影。
“我们的目标就像支付宝上的水电煤气一样,用户不用管它是哪家的产品,只要用的是我们的平台。”杨磊说。娱乐宝和淘宝电影也将并入阿里影业。对各大电影公司而言,娱乐宝与其说是融资工具,倒不如说是行业通用的电影营销工具。但在并入阿里影业之后,情况也许会有所变化。
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化竞争,既有的影视行业公司往往各有所长,光线重在发行,华谊兄弟重在制作,
万达重在院线资源。闯入其中的阿里影业声称的数据打造平台,听上去很美好,但也存在问题,阿里影业在跟全行业构成正面竞争之后,这些公司还能够主动使用它的服务,将数据导入到它的生态系统里吗?
“阿里影业正在像买股票一样买小说版权。”一位供职于文学网站的人士指出,阿里影业名下如今有上百部小说版权,花30万到100万元买一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对这家手握180多亿港元(约合144亿元人民币)的公司来说轻而易举。但一家电影公司的制作能力始终有限,这些项目最终能在银幕上出现的寥寥可数。小说版权价格被抬高,那些规模不大的影视制作公司也不免受到压力。
阿里影业的选择像是两个极端。一方面非常看重“超级IP”,也就是那些根据知名小说或漫画改编的电影。与此同时,那些青年导演的中小成本电影也会受到关注。按照已经公布的两个项目来看,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属于前者,《摆渡人》则介于二者之间。
“假如你手里有很好的剧本,但是没有投资,没有班底,我们可以帮你办到。”这是阿里影业吸引合作方的说法,不过华谊兄弟和乐视影业也很早诞生了扶持新导演的计划。优质的项目和人才可能已经被其他先行者纳入自己的体系当中。阿里影业的优势依然是有充分的资本。不仅如此,阿里巴巴集团还分别是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的
第二大股东,未来也将跟这两家制作公司在内容方面建立合作。
但张强和杨磊都宣称从不认为阿里影业的竞争对手是光线传媒或华谊兄弟,也从未将电影票房当做阿里影业短期的追逐目标。
电影更像阿里巴巴的另一个触点,让电商用户和非电商用户之间产生更多关联。这有些类似阿里巴巴此前收购地图软件高德和打车软件快的打车的思路—最重要是把消费者纳入应用场景。
传统影视公司以往多是跟院线经理搞好关系,以人脉来推介影片和产品,但是阿里影业尝试让院线更有利可图。
在衍生品环节,向影院推行二维码,用户因为电影或者海报触发下单,线上连接天猫的衍生品平台,由天猫发货到用户手里。交易完成后,阿里影业能够通过追踪用户数据足迹,跟院线分成,这大大消解了院线在衍生品库存上的压力。
这样做的唯一顾虑是,万达之类自己拥有衍生品售卖的巨头,未必会跟阿里影业合作。
“我并不担心他们不用我们的服务,如果不用,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杨磊说。但在阿里影业的步伐跟上他们的设想之前,这个行业最缺的依旧是人才。
张强甚至用了一种传统的方式,在微博上寻找能够猜中正在上映的电影最终票房的人,邀请他们加入阿里影业。找到适合的人,可能跟改变传统电影业一样,都要再耐心等一段时间。
" I( f. ~+ j" |' e" H! c1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