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G8 ]% c5 e7 h, F0 C
微商 app http://app.zhui.cn/SoftStore/Info_276059.aspx+ d( ^. R- \5 O2 o/ Q
- R0 q2 w# L! G1 C5 i w4 |: e3 a: a6 G* |# @" B9 ^3 I
, k( n& a% G% x' k8 P* N# k; m+ i; c; c+ V7 c

9 D- W7 G; d; @5 I5 L' w王亮明在蜗居的水果店内做饭 8 C( r* h; S( q' p* J7 U4 c, {
王亮明坐在两口子睡觉的窄床上 $ b6 ?* ~- A3 h
从1987年开始,74岁的白方礼老人在天津靠蹬三轮的收入,捐出35万元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2005年9月23日,92岁的白方礼老人离世。白方礼先后获得央视“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物之一、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奖、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称号。
) W+ X2 G8 |0 p* J7 T 在阳泉,也有一位类似白方礼老人的捐助者,从2008年至今,他从卖水果、干果的微薄收入中,每年挤出一部分,捐给希望工程,7年累计捐助超过10万元。而他一家三口,至今蜗居在租赁的水果店内。他就是“水果哥”王亮明。
; _" W( R, l. h0 F$ s, c! a7 L 20平方米的门面房是店也是家7 w% p# S% j4 u/ O2 ~
位于阳泉市区的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内,4号学生公寓旁,有一间“明亮水果店”,2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房内,摆放着各种干果、水果和饼干等。
: g3 U5 q8 p+ t" Z 这间年租金2万元的水果店,不仅是王亮明一家辛苦经营的场地,还是他们的家。店里靠里的位置被隔出约4平方米的区域,摆放着一张仅1.3米宽的床和做饭用的灶台。床上用隔板搭起了二层,晚上收摊后,王亮明和妻子睡在下面,18岁的儿子则睡在上面。 b% D1 S5 z& T2 I1 `
1月28日记者赶到时,今年48岁的王亮明正在切菜、炒菜,妻子贾润明招呼着一位来买水果的顾客。一家人的午餐是米饭、白菜炒豆腐和凉拌黄瓜。, P9 v1 {2 T" y
记者看到,一家三口蜗居的水果店兼“家”里,连一台电视机也没有。贾润明笑言:“我家最值钱的就是一辆拉货的三轮摩托车。”
. h6 f; X6 H4 j) y: I" R 他捐出的总是一把一把的零钱( m9 \$ K5 }' e& y
去年8月底,2014年阳泉市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王亮明第一次以“爱心捐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此时的他已默默为希望工程捐款7年。
& o y/ U3 Y" t9 y* S2 R5 P) X' k3 s 之前,阳泉市希望办多次邀请王亮明参加助学金发放仪式,王亮明一直推托。阳泉市希望办主任董小燕对王亮明印象极深,更愿意称他“水果哥”。董小燕回忆说:“记得是2008年6月的一天,他第一次走进办公室,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眼窝深陷。那时的他身穿一件旧迷彩服,上面沾满了泥点,脚穿一双旧胶鞋。我起初见到王亮明时,还以为他是一名想要求助的学生家长。”“我想捐些钱给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吞吞吐吐地表明来意后,王亮明用长满老茧的手从衣兜里拿出一个旧布口袋,里面装着厚厚一摞各种面值的钱。“当问及姓名及个人情况时,他不愿意多讲,只说自己是个卖水果的,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捐钱的事。他捐的多数是零钱,有一元的也有五角的,总共3500元。”董小燕说,出于对捐款人隐私的保护,她没有再问,但能感觉到,“水果哥”挣钱肯定不容易。董小燕给他开具了收据,并在收据“捐款人”一栏写下了“水果哥”三个字。“我以为这次捐助只是一次偶然之举,没想到两个月后,‘水果哥’送来了第二笔捐款,还是一把零钱,共3000元。”董小燕开始关注“水果哥”,同时知道了他的真名——王亮明。
$ i9 L' M: Z6 X6 ^( y S" n q9 Y0 i 在董小燕的再三询问下,王亮明才说出了他捐款的缘由:他是阳泉郊区李家庄乡侯家沟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家中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老六。上学时,王亮明的学习成绩很好,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挣钱了。摆地摊、扛水泥、蹬三轮车送货……这些辛苦活儿,王亮明都干过。2005年,王亮明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一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临时摊位,与妻子卖起了水果,算是稳定了下来。2012年,学校取消了露天集市,王亮明和妻子就租下了现在的店铺,继续经营水果生意。' u6 n2 y' C% o( d1 w7 E
在学校卖水果多年,王亮明常常被一些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勤奋好学的事迹所感动。他常说,“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咱现在有了一点能力,就应该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T3 J( T1 |; ^
王亮明的心愿是:“希望能换个大点的店面,多挣些钱,帮助更多的孩子!”# O/ i2 k9 M! G* n- `
○感人片段" ]( p# |0 o3 z1 ~' o6 }3 L0 N
担心妻子不同意,最初的四年里他悄悄捐款她却说:这辈子跟了他,无论他做什么都支持' u; I9 ^$ P% x1 s! C3 {
捐款这事,王亮明一直担心妻子不同意。起初的四年时间里,他捐款一直瞒着妻子。“每天辛辛苦苦的,怎么一年下来没攒下几个钱?”丈夫悄悄捐钱的头几年,妻子贾润明有些疑惑。后来,在与儿子的一次聊天中,儿子说漏了嘴,贾润明才知道丈夫捐款的事。* Q* Q$ G7 a3 {4 {, @: i; [* Z
知道真相后,贾润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埋怨丈夫为啥不早告诉她:“他的为人我最清楚,是个实在人,信得过。平时不善言谈,只知道把水果擦干净等人来买。这辈子跟了他,无论他做什么,我都会支持。”贾润明说,“其实捐款不是为了出名。我们都出身贫寒,如今靠自食其力吃饱穿暖,觉得有份收入就知足了。有能力就做点好事,没什么别的想法。”4 A2 z( Y; x, y/ |
说起来轻松,其实这两口子挣钱并不容易: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出门去进货,忙活一整天,晚上没有11点之前睡过觉,一天最多睡6个小时。
% T$ Y# t9 P- |, P) O" b P 对于这样的生活,王亮明却很知足,“没想过要买房子,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有意义。这样活着,觉得挺好!”
# a' w! t8 o5 B. j" N捐了10万元没给妻子买过像样的首饰她却说:穿金戴银有啥用,生带不来死带不走* w6 Y: p# O/ Q; U4 o. e; b0 X
2008年至今,王亮明每年都会不定期到阳泉市希望办捐款,连续7年从未间断。据阳泉市希望办统计的数据显示,7年时间,王亮明捐款累计达10.591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学费和救助患大病的青少年。
3 i( t: N) `4 X# e3 [# J) Y- T 有些人是每年固定捐助一次,而王亮明是有点儿积蓄就捐,最多时2009年先后捐了5次,捐款中金额最少的一次是1000元,最多是10000元。
" q- j4 Z$ p" o0 r+ b; ` 结婚20年,捐款10万元,王亮明却没有给妻子买过一件像样的首饰。一旁的妻子忙为他开脱:“一般人觉得赚钱了,就买大房子、买好车,我们就不这么想。穿金戴银,有啥用,生带不来死带不走的!”
2 F3 R" Z5 O' e$ l0 {3 l R) M 王亮明是从2008年开始捐款的,当时阳泉的房价每平方米3000多元。如果王亮明分期付款买辆车或者买套房,完全有这个能力。可王亮明并没有这个打算:“我在村里有两间窑洞。不管有钱没钱,都是一天三顿饭,都是睡在一米多宽的床上。买十套、二十套房子没用!”+ i6 d4 F( a" o S9 t/ m, R7 [- n! ~
提起儿子,王亮明表达出了愧疚:“其实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就是上初中那几年,因为每天忙于生意,耽误了照顾孩子。”王亮明说,他教育孩子,不要奢求什么,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吃饭。让王亮明欣慰的是,孩子从小就很懂事,生活上也很节俭,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帮着他们打理水果店。" k6 }1 z" F5 u* p+ Y9 t6 ], d: z+ w
○记者手记+ X0 [0 S- U5 [( b! n! g
一般人都认为,有了点积蓄后,应该买大房,买好车。可朴实的王亮明一家,毫无功利之心。王亮明一家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捐出的10万血汗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去年,在阳泉市希望办工作人员的再三邀请下,王亮明才答应参加助学金发放活动。第一次站在台上被众人瞩目,王亮明有些紧张,不多的话语却道出朴实的心愿:“咱就是个普通人,能养活了自己,不给国家增加负担就好。有多大能力就尽多大心吧,不图别的,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在记者心中,王亮明就是个“土豪”,“土”在貌不惊人衣裳旧,话语不多满手茧,靠亦店亦家的水果店维持着一家三口的生活;“豪”在起早贪黑挣辛苦钱,没置办家业,没宠爱妻儿,没存进银行,却送给了希望工程。
( A. J8 A6 c7 }' H$ N: x* h8 \本报记者 霍雪飞
! Y' G+ O. t7 S0 Y8 d& W; A p0 E' v/ R# h* x3 B- X3 ~
) `4 ~; i+ @5 b$ Q( _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