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27|回复: 0

[综合] “威虎山”重出江湖,江青成了艺术家?

微小宝 发表于 2014-12-26 09: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o+ I1 f/ u: p) s: m9 o
随着徐克《智取威虎山3D》的上映,网上掀起一股“向江青致敬”的诡异风潮。特别是有媒体翻出“江青在《智取威虎山》座谈会上的讲话纪要(1965年6月24日)”,看下面的评论,俨然有一股“为江青平反”的势头。
6 Z% W5 f9 ]# q* c9 U4 b# E

. @7 h# |" z7 v4 A* V: g# Y“瞧瞧当年管文艺的干部是什么水平”“江青真懂行!”“那时候排个戏精雕细琢一搞几年,现在连文肓都在当导演。”“江青的文艺水平真的很高,如果她活着,说句玩笑话,最喜欢去的网站应该是豆瓣”“如果可以抛开政治问题讲,江青对于中国戏剧的贡献足以与关汉卿比肩”……( v9 Y9 a2 f, E( q# y
" t# ]8 u( q; R" A% B
在这些文艺小清新的膜拜声中,还夹杂着一些文革控的真情告白,比如这条——“江青同志,形象、气质俱佳,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坚定不渝的人民性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所以她是敬爱的、高尚的、美丽的、不朽的。”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之感。
, V# l5 z; T- c) ^+ L( u* y& U. p0 l
当然,还是有一些人保持着警惕。比如严锋老师提醒人们,“江青个人艺术水平也许确实高,但她那个时代是中国文艺最low最黑的时代,是艺术家惨遭迫害、艺息人亡、噤若寒蝉、最无创作自由的时代,是百姓缺戏少乐、只能偷偷摸摸心惊肉跳读毒草的时代。”
. O# g- b# ^. q- W2 H
, e! u% o- ?9 r4 {* P. w* Z究竟该如何评判江青和样板戏的艺术成就?

4 Z3 B: N% d) {2 p3 E3 ^其实文革之后,江青作为“四人帮”的一员在政治上彻底倒台,但样板戏从未被正式打倒。固然有些文革过来人对样板戏持断然否决的态度,比如巴金,“春节期间意外地听见人清唱‘样板戏’,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但从社会整体来看,作为几亿人的共同记忆,样板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红灯记》2001年还在台湾演出,《归来》中的《红色娘子军》片段也让许多人怀起旧来,更重要的是,样板戏选段在各地的汇报演出、文艺晚会、卡拉OK、公园街道、田间地头从未消失。
% c9 S' z, T% [! Q7 G- C
# ^& [5 z: r# y- ~$ s; o3 `很少有人完全否定样板戏的艺术成就。连陈丹青这样的老愤青也说,“样板戏水准不能完全抹杀,因为那真的是全新的文艺,曾经有可能走向一个高度,达到一个程度,可是后来完全被妖魔化了。: P- a3 V4 M2 [3 p; }. z

6 M# `2 G; ~, e) S6 }% I9 Z" S/ R不过,文革之后有一种论调很有市场,说“没有江青也会有样板戏,江青只是利用样板戏捞取政治资本”“江青的插手,不过是修修补补,稍作调整”。这种论调将样板戏和江青分离,政治很正确,但未必准确。
8 x  I/ T  G6 l' ^' e6 l* q: V4 a
样板戏的主创者之一汪曾祺就说:“江青诚然没有亲自动手做过什么,但是样板戏确实是她‘抓’出来的。她抓得很全面、很具体、很彻底,从剧本选题、分场、推敲唱词、表导演、舞台艺术、服装直至铁梅衣服上的补丁、沙奶奶家门前的柳树,事无巨细,一抓到底,限期完成,不许搪塞违拗。& v! ?8 |2 v& X: _  P
" b3 v% j. b' p  Q5 c
文革中的风云人物徐景贤中也说:“江青的意见固然也有不乏高明之处,因为她毕竟是懂戏懂艺术的,应当承认她在戏剧艺术方面是行家,也会唱京剧,又搞过戏,演过电影,能够发表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还曾称“江青确是一个知音。”
& ~5 w- p$ S7 c, d7 i

. p9 c( T- y" H, L+ X
6 F$ j6 \% R3 C; c( P, Q' ~0 q
江青的艺术修养是有的,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也应得到承认,但巴金对样板戏的反感甚至毛骨悚然也应得到理解。江青之所以能抓样板戏,之所以能抓出成果,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忽略这一层,是对历史的无知。不过,时过境迁,回头再评价艺术的事,如果还紧紧跟政治挂钩,是否也是一种绑架?7 B! W2 H8 ^9 c; b( O3 H/ j  x4 `" `% p" M

6 W3 F1 l+ ]" C  C5 X* c2 p! F$ K同样的样板戏,有人只看到铿锵有力、人物鲜明,有人却读出政治迫害、精神禁锢。这两者如何调和,是个天大的难题。我现在还无力解答,只能推荐龙应台的一种态度。
& w& c: Z* _2 `7 n! {1 t
6 J& t: k4 _  @; G6 s《红灯记》在台湾演出时,龙应台去看戏,发现人们看戏的心态很不同。有的人只在乎戏剧的纯粹美学表现;有的人被民族情感感动得涕泗滂沱……龙应台说,台湾人可以平和地欣赏《红灯记》的舞美、唱腔、身段,是因为不再相信价值的绝对,无数各自分歧的小叙述取代了统一口径的大叙述。
4 i. Y1 Q8 G3 T/ u0 z. z* ~* M8 W$ a: Q  z
“每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小叙述,和其他人不同,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游戏规则:他必须容忍别人的叙述,如果他希望自己的叙述被容忍。
5 P# J5 b; g+ o1 [/ a) i4 p: H; ]# x" `, s
我们这儿关于样板戏和江青的争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更复杂罢了。执着于反思历史的人,能否容忍别人单纯地欣赏舞美、唱腔?江青的新时代粉丝,又是否听得进别人对真实历史的还原?4 C  S- I) b4 t; v! E* _; x
( c/ n1 [6 O6 d* B2 T  [; @! N, q
我们是否真正走出了历史,有时候还真得好好想一想。

0 n, a7 y, ^. p8 I
' ]" {0 _8 ?$ S9 Z4 y" |
7 T' v& E8 A#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