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雨过后,平定县石门口乡桥头村后山上透着湿润的气息。桥头村村民耿满义大清早就招呼同伴下地除草,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已经长出玉米幼苗的土地,曾经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今年,俺村有300多亩撂荒地经过复垦变了样。4月下旬开始,曾经的撂荒地上又见到了村民播种的身影。我们在地里还尝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采用的是2行玉米加3行大豆的模式。”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建胜言语中透着喜悦。
在我市,像桥头村一样,盘活昔日撂荒地的还有不少。今年以来,我市积极统筹谋划,认真摸排、因地施策,稳步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深挖土地潜力,力争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将撂荒地变为稳产增收的“希望田”,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今年年初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种业振兴大会提出,“农田建设要稳数量提质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强化对耕地撂荒的监测处置,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4月底,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抗旱保面积保春播防撂荒的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要全面排查耕地撂荒情况,逐村逐户摸清底数、标识位置、核实面积,因地制宜制定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坚决遏制耕地撂荒。
整治撂荒地非一时之功,需要全市各级不懈努力。我市坚持把撂荒地整治作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出台了《全市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将撂荒地整治纳入粮食安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压实县区、乡镇主体责任,健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决策+分管领导分片抓推进+支村‘两委’班子抓落实”的责任机制,逐村、逐户、逐地排查登记,理清撂荒面积、承包关系、耕种现状,建立撂荒地信息台账,为撂荒地整治工作摸清了“家底”,亮明了“靶心”。同时,全市上下多措并举推进政策落地,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广播宣传、张贴标语、入户走访等形式,宣传撂荒地整治政策、措施,引导群众强化粮食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撂荒地整治的浓厚氛围。
出台配套的奖补政策,调动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也是我市推进撂荒地整治的“先手棋”。市农业农村局农建科负责人翟鹏林介绍,今年,全市撂荒地整治任务为2.5万亩,其中平定县0.8万亩、盂县1.3万亩、郊区0.4万亩。我市执行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每亩补助100元的政策,同时,将生产托管补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向整治撂荒地的农业生产主体倾斜,充分调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农业生产主体整治撂荒地的积极性。
在摸清撂荒地底数、客观分析撂荒原因、广泛深入宣传、出台配套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我市各县(区)紧盯重点区域和目标任务,坚持分类施策,打出整治“组合拳”,撂荒地整治工作全面铺开。按照《全市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各县(区)一方面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通过耕地“宜机化”改造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作用,积极开展统一复垦、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式、菜单式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统筹利用撂荒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今年春季,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6万亩,间接复垦复种撂荒地1000余亩。此外,各县(区)通过采取集中整治一批、规模流转一批、自主复耕一批的方式,已整治撂荒地2万余亩。
来源 | 阳泉日报记者 | 郭鑫璐编辑 | 史铁军
审核 | 刘文娇
版权声明阳泉日报社所属《阳泉日报》、《阳泉晚报》、阳泉新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取得阳泉日报社的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涉及转载内容的,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单位无关,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阳泉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