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96|回复: 0

新发现!太原明代中晚期藩王墓,国内规模最大;

微小宝 发表于 2021-12-29 09: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度,
山西有哪些重要考古新发现?


近日,
12个山西重要考古项目公布。




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入围项目
(以时代早晚为序)










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

长治潞州区明代壁画墓

晋中开发区弓村明清寺庙遗址







本期,
介绍最后三个考古项目:
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
长治潞州区明代壁画墓
晋中开发区弓村明清寺庙遗址


1
//




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赵辉

主要参加人:冯钢、刘文杰、冀瑞宝、郝丽君

执笔:赵辉、冯钢、刘文杰


晋端王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黄陵街道东峰村东北、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新校区用地范围内,地处太原东山南端的缓坡地带。2019年5月-2021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市区配合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区全景


山西明代藩王墓的首次系统考古工作

明代实行封藩制,明太祖朱元璋立嫡长子为太子,其余诸子封为亲王。封藩在山西的有三位: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第十三子朱桂封为代王;第二十一子朱模封为沈王。全国范围内,近年来发掘的有湖北省钟祥市的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和河南省荥阳市的周懿王墓。本次发掘是山西地区首次系统开展明代藩王墓葬和陵园的考古工作。



明代晋王府与晋藩王墓位置示意图


揭露国内规模最大的明代中晚期藩王墓

晋端王墓圹平面为“工”字形,南北长24米、东西宽8米,规模居明代中后期藩王墓之首。



三座墓葬俯视

M3墓主人为端王夫人院氏,其墓室砖石混筑,前中后三室结构,规模不减近年发掘的藩王墓。其内部用青膏泥修饰,墓门门钉描金等,比端王与王妃合葬墓、继妃王氏墓的装饰更加考究。墓葬填土积石,且有四层之多,也是明代藩王墓中首次发现。



M3三维模型


开启墓门


M2、M3墓门


发现较为完整的明藩王陵园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改定亲王茔地为五十亩,房十五间。郡王的茔地三十亩,房九间。郡王子茔地二十亩,房三间,郡主、县主茔地十亩,房三间。端王墓陵园南北长294米、东西宽158米,远超亲王陵园50亩的规制。



端王陵园实测与复原图

端王陵园范围清晰、整体布局和结构基本完整。陵园北墙、西墙南段以及中轴线上的建筑保存较差,陵园东、西陵墙分别以陵园发掘区域的的东、西道路为边界,南北呈长方形;端王及王妃、继妃、夫人墓葬(M1—M3)位于陵园中部,坐北朝南,东西并列、一字排开;陵殿(F1),位于端王墓道之南,为五开间进深三间外带回廊的建筑。陵殿以南的中轴线上还有一座建筑,应为中门,再往南为神道两侧古柏,南有牌坊,即棂星门。



陵园复原


出土精美的彩绘漆木俑和丝织品

三座墓葬虽被盗扰,出土随葬品种类依然多样,最为难得的是保留了较多的彩绘漆木俑和纺织品。



M2出土嵌宝石金戒指


M2出土玉坠饰


M3后室发现的金钱

M1、M3中室出土90件彩绘漆木俑,有文官、侍卫、出行仪仗等。M3内木俑保存较好,出土时位于中室两侧,位置和排列顺序保持原样。


M1和M3出土各类纺织品40片,其中尤为珍贵的是,M3保留了4件基本完整的丝织品,是研究明代冠服制度的重要实物。



M1后室发现的描金晋字


M3出土丝织品


印证和完善了明史相关记载

晋端王陵园的确定,印证了《太原县志》《阳曲县志》《榆次县志》记载的岗头村和端王陵园位置,为其他晋藩王陵园位置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坐标。

M1同时出土墓志铭和圹志,极为少见。墓志铭记载了端王死因、去世后因无子嗣确立继承人的过程中发生在晋王府内的政治事件,与夏言《南宫奏稿•定亲王继封并行查勘疏》《南宫奏稿·请敕内官会勘宗室隐情以正欺罔疏》记载内容相符。

M2端王圹志记载端王宫妾蒋氏生隰城郡主,补充了正史关于蒋氏记载的空白。墓道两次开挖,与王妃殷氏和端王圹志记载的生卒时间,表明殷氏先逝即入葬,端王后去世然后合葬。印证了明史记载的天顺二年后,实行亲王、王妃先去世者,先行合造墓穴。后来再去世的葬者,由地方有司机构负责另行安葬的丧葬制度。



M2晋端王圹志

M3的墓志系端王专请当朝大员胡缵宗所撰,墓表则是大学士陆深所撰,并均为《四库全书》全文收录,内容与出土墓志完全一致。此外,M3中室两侧保留了四面翣、两列彩绘仪仗出行木俑,是明代亲王葬仪的实证。



M3墓志盖


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深度融合

考古工作过程中坚持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深度融合的理念。运用控制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化技术,建立陵园空间三维测绘基准体系。以考古调查、发掘结果为依据,对陵园结构进行三维动态虚拟复原,再现陵园整体风貌。



数字信息采集


现场保护实验室外景

墓葬发掘过程中在发掘现场建设文物保护实验室,对墓室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中国丝绸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合作开展纺织品、漆木器修复保护,油料、青膏泥等残留物科技检测,夫人墓发现谷物同位素分析,人骨体质人类学研究。



丝织品残片组织结构分析、人骨鉴定


提取脆弱文物、漆木俑保护


修复M2漆棺

通过多学科合作,不仅对脆弱文物进行了及时妥善保护,同时获取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为做好晋端王陵园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
//




长治潞州区明代壁画墓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郑媛

主要参加人:乔军、杨柳、柴华、杨红旗

执笔:乔军、杨柳



墓葬概况

长治市潞州区明代壁画墓位于长治市高新区起步区西环路(北环街-高新大道),为配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2021年6月25日起,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古墓葬进行了发掘,历时一个月。共发掘清理明代砖室壁画墓3座(M1、M2、M3)、清代土洞墓1座、明代明堂1座,出土器物64件(套),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


三座明代砖室壁画墓呈“品”字型排列,其中:M1及M3分列东南及西南,M2中间靠北,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推测三座为明代早期家族墓葬。三座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形制上,M1为长方形拱券顶墓室,券顶已坍塌,东西北壁下碱残留有少量壁画。M2、M3为方形攒尖顶墓室,大小有别,墓室结构和壁画风格一致,且都保存较为完好,最终对M1局部壁画进行了揭取,对M2、M3实施了整体搬迁。


考古收获

M1:位于发掘区最东侧,为拱券形砖室壁画墓,方向209°。墓室内有棺床1具,人骨2副,仰身直肢葬,头北脚南,保存状况一般。



墓室内部

墓室内东西北三壁下碱处残留有壁画,高度40-55厘米,颜色以红、黄、黑色为主,内容为直棂窗等仿木构建筑和对墓室的装饰性线条。东西北三壁下方砌有拱形小龛,内无器物。




东立面壁画


西立面壁画


北立面壁画

该墓共出土器物5件,包括陶盆、小瓷盏、铜钱、瓷碗、铜铺首。



M1出土器物

M2:位于M1西北方向,发掘区域中部偏北,为攒尖顶方形砖室墓,方向217°。墓室内有棺床1具,人骨3副,仰身直肢葬,头东脚西放置,保存状况一般。



M2外景


M2 VR全景

墓室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为仿木构建筑及装饰性花朵、帷幔等,屋面以上点绘白色星斗,东壁红色太阳内绘金乌,西壁白色月亮内绘玉兔捣药。



东壁太阳


西壁月亮

墓门东西两侧各绘一叉手行礼男侍者,壁画保存较好。



南壁东侧作揖人物


南壁西侧作揖人物

墓室四壁中部砖雕立柱、平板枋、斗拱、挑檐枋、檐椽等,干搓瓦屋面,应是表现四合院民居样式。



斗拱

墓室北壁砌出“后明堂”,高0.43米,宽0.37米,进深0.3米。



后明堂

该墓出土器物包括黑釉瓷盏、黑白釉瓷碗、陶盘、釉瓷盏、陶罐、陶壶、陶盏、陶香炉、铜镜、铜铺首等。



M2出土器物

M3:M3位于M2西南方向,发掘区域中部偏西,该墓葬为攒尖顶方形砖室墓,方向212°。墓室内木棺1具,人骨2副,东侧人骨为火化后葬入墓内。西侧人骨仰身直肢葬,头北脚南,骨骼保存状况差。



M3VR全景

该墓葬壁画与砖雕和M2风格一致,细节处有些许不同。四壁壁画同样为板门、直棂窗等仿木构建筑及装饰性花朵、帷幔等,屋面以上点绘白色星斗,东壁红色太阳内绘金乌,西壁白色月亮内绘玉兔捣药,墓门东西两侧各绘一叉手行礼男侍者。壁画保存较好。四壁中部砖雕立柱、平板枋、斗拱、挑檐枋、檐椽等,板瓦屋面,同样表现民居四合院。该墓葬斗拱为坐斗上雕刻正心瓜拱及正心万拱,与M2一斗二升斗拱不同。墓室北壁绘有“明堂之门”,与M2所砌出“后明堂”也有所不同。



斗拱


明堂之门

该墓出土器物包括瓷碗、陶罐、陶炉、陶杯、陶盘、陶瓶、铜镜、铜钱等。



M3出土器物

明堂:除了三座砖室壁画墓,需要指出的还有位于发掘区域南部、M2南侧的明堂一座,砖砌八边形,直径1.5米,距开口深1.42米,北、西北、西南、东北、东、东南方向有6个小龛,共出土器物18件,根据出土器物推测时代为明代,与M2“后明堂”、M3“明堂之门”可能有某种对应关系,应该是作为此处明代家族墓地祭祀之用。



明堂


初步认识

该处明代早期家族墓葬,从保存较好的墓室结构、砖雕与壁画以及丰富的出土器物,反映了时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长幼有序的伦理观、日月星辰的宇宙观,以及当时以血缘和婚姻为基础的一种族墓制度和葬俗文化,为研究同时期、同地区丧葬制度以及明早期古代建筑增加了相关信息和材料。此外,M2及M3墓室彩绘壁画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3
//




晋中开发区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中市考古研究所、晋中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任海云

主要参加人:石晓润、李磊、高文晋、崔晓东、范晓栋等

执笔:石晓润、任海云


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位于晋中市开发区潇河产业园区弓村以北,小牛线南侧、综合通道(农谷大道)西侧,山西焦煤集团建设项目园区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7°37'01.52",东经112°39'08.18"。弓村南距潇河约1千米,郝演路穿村而过。2019年为配合中铁云轨总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由此发现。为进一步厘清建筑基址的范围和布局,2020-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晋中市考古研究所、晋中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地理位置图

遗址发掘面积约3600平方米,厚度约0.3-1.8米。发掘区域内地层堆积较为简单,自上而下为耕土层、黄土层、扰动层(含碎砖瓦)和淤积层;建筑基址多位于淤泥层之下。



2021年发掘完成后航拍


建筑基址

考古发掘揭露出的遗迹显示,该建筑基址为一处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寺庙遗址以大殿、过殿和漫道为中轴线,房址东西对称分布,东侧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西侧由于现代建设破坏,保存较差。自南向北共保留有1-28个遗迹单位,包括山门—东西掖门、钟楼—鼓楼、东西厢房、中殿(过殿)—东西掖门—东西配殿、东西配殿、东西配殿、正殿—东西耳殿;通过对东配殿的清理,推测其后期做过改建。建筑基址主布局之外区域,还发现房址近10处,此外,还发现石碾子、条石等,推测该区域可能为磨坊。



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线图

为进一步了解该建筑基址之下是否还叠压着更早的建筑遗存,在寿圣寺建筑基址中轴线以东约3米处自北向南探沟式发掘,地层堆积表明,分别在第一层建筑基址之下约2.5米处和4.5米处各有一层砖铺地面,很有可能还存在与第一层建筑遗存类似的建筑遗迹。



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部分探沟及扩方区域


建筑构件与遗物

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中发现有大量的建筑构件,类型包括青砖、筒瓦、板瓦,瓦当、滴水、脊兽、鸱吻、脊刹、横脊饰件、刻花纹砖、铁钉等,该类器物多为灰陶制品,仅在脊刹部分有少量的琉璃制品;发现一定数量的瓷碗、瓷碟、瓷盘、瓷杯、铁锅、铜勺、瓮、灯盏、烟嘴等生活器物,多发现于东侧厢房,与火坑、土灶等伴生;此外还发现与供奉有关的香炉,多为红陶制品,质地较差,仅有个别器物为琉璃质。




瓷碗、龙纹瓷盘


脊刹构件


认 识

根据弓村建筑基址地层堆积、青砖尺寸以及出土遗物,初步推断其年代为清代,可能延续至民国时期。本次发掘中,发现一通记述修筑弓村渠一事的乾隆年间残碑,侧面印证了弓村建筑基址至少在乾隆年间已有。实地走访中,在村民家发现一块较为完整的石碑,上刻碑文,篆刻于明万历年间。据村民回忆,此碑最初的发现地就位于考古队发掘的弓村建筑基址西部。碑文明确记述了寿圣寺整修时间、过程、碑文篆刻时间等内容,由此确知弓村建筑基址名为寿圣寺,始建年代不详,在明成化、万历年间两次修整。对照乾隆十三年《榆次县志》有关记载,可知弓村寿圣寺在清顺治、乾隆年间再次进行修葺。民国三十一年的《榆次县志》中记载,在民国二年有大水淹没弓村,并留有较厚的淤泥层;民国三年榆次又发生大的地震,全县庙宇房屋坍塌严重。弓村建筑基址之上叠压的红色淤泥土、基址内发现的摆放整齐的半筒瓦等,印证了前述记载,故而推测该建筑基址废弃于民国三年。受洪水和当代农业改造活动等影响,寿圣寺中轴线两侧厢房、配殿受破坏情况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考古队对寿圣寺建筑基址内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判断。

2020、2021年弓村寿圣寺建筑基址考古发掘,完整地揭露出弓村寿圣寺平面布局,是近年来首次发掘的地层清晰、布局较为完整清楚的寺庙建筑遗址,为研究晋中地区清至民国时期寿圣寺营造、发展历史以及宗教民俗文化增加了一批实物资料。









来源丨文博山西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