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件老物件“住”进乡村记忆馆
闲暇时间,到村里新建的乡村记忆馆转转,是最近不少郊区开发区下五渡村村民喜欢的事。农耕用具、日用品、旧家具、珍贵票据……1000余件“住”进乡村记忆馆的老物件,共同勾勒出被人们遗忘许久的“乡村记忆”,让村民忆起往昔岁月,感慨万分。
乡村振兴,文化是题中要义。“乡村记忆馆的落成开放,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文化的观赏性。”下五渡村村委会主任杨承河说。这个建成不久、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通过老物件集中陈列,展示、传播风土民情、民俗文化和农耕文明,让百姓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成了下五渡村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风景。
走进乡村记忆馆,一股“怀旧复古风”扑面而来。乡村记忆馆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的,划分有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忆苦思甜等几个区域,还设置了展示橱窗、文化墙等。农耕时代的扇车、耙、箩筐、石磨,反映物资稀缺时代的粮票、布票,“爸爸”骑过的“二八”自行车,“妈妈”用过的老式手摇缝纫机……一个个老物件,展示了祖辈匠人的精湛技术与智慧,讲述了时代故事。“从两三年前开始,我们就萌生了建这样一个展示馆的念头。这两年,我们陆续收集了很多老物件。其中,有本村村民无偿捐赠的,也有不少是从外地求购的。”杨承河介绍,“在收购时,我们会仔细检查每件物品保存是否完整、判断年代是否久远。大伙儿花了不少心思。”
为了让乡村记忆馆“内涵”更丰富,下五渡村村支“两委”干部正在精心筹备编写“记忆馆里话乡愁”解说词,让解说员代替老物件“开口说话”。杨承河说,这些满是乡愁气息的物件,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见证。他们要充分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让村民提起乡村就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让年轻一代学会敬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回望过去、立足当下,更好地开创未来。
----------来源:阳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