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1|回复: 0

平定文旅融合为乡村赋能

微小宝 发表于 2021-1-28 08: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定文旅融合为乡村赋能
三千年的文明史,两千年的州县史,造就了古州平定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平定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创产品进景区、特色文艺演出进景区和非遗展览进景区等活动,将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融入乡村旅游中,不断提升文旅产业、非遗文化产品品质,文旅产业成为全县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径。记者走进娘子关镇、紫砂(砂器)制作基地、岔口乡红岩岭村,看文旅融合如何为乡村发展赋能。
娘子关镇绘出“北国水乡”别样韵味


1







院内青藤绕架,院外小桥流水,是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村村民帅忠成家中的美景。2017年,曾经跑运输的帅忠成当起了民宿老板,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8间客房、200平方米的餐厅,起名为“民宿一号院”。“我们村泉水绕村而过,水温常年保持在18℃,被人们称为‘北国水乡’。”帅忠成说,“这些年,来娘子关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民宿的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家家清波临灶、户户枕水而居”,俨然一幅生动的北国水乡画卷。越来越多的村民,凭借着娘子关的自然美景,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娘子关镇党委书记朱继明说,娘子关村有2000多人,从事旅游产业的有1000人以上。  2018年,娘子关景区与山西文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投资组建山西娘子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娘子关景区,开展娘子关景区水磨一条街民宿开发和游客接待中心、瀑布公园、过街天桥、花海梯田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当年,娘子关景区全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700万元,综合效益达2.1亿元。  要想富,先修路。朱继明说,太行山1号国家观光旅游公路的建设,让分散的旅游资源连点成线,娘子关景区的发展框架拉大了,辐射带动作用更强了。  在距离娘子关村不远的下董寨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格外热闹。惊险刺激的跑马排和热烈喧闹的社火,让下董寨村成为阳泉及周边市县游客元宵节的“打卡地”。下董寨村党支部书记袁玉祥说,跑马排起源于唐朝,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项目。参与的村民从10多岁的少年到60岁左右的老人都有,大家争相上马,一展身手。                                “这些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超过两万人次。”袁玉祥说。为了留住游客,村里引入一家旅游开发企业,分两期开发建设龙潭峡谷、龙潭湖、湖心岛等景点。  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前村民主要是务农,现在村里只要有劳力的人就能进入旅游公司工作,每年约有3万元的固定收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在家门口找到了营生。”袁玉祥说。  “有个客人来住了7天,我家挣了1000多元。”头一回吃上“旅游饭”时,娘子关镇河北村村民张秋宝难掩兴奋之情。过去,虽说紧挨着娘子关景区,可村容村貌脏乱差,进出的道路不好走,河北村村民守着绿水青山依旧受穷。如今,全域旅游的发展,让河北村在娘子关景区的带动下,环境大变样。  非遗民俗艺术节、固关冰雪节、娘子关河灯节、下董寨跑马节……近年来,平定县深入挖掘、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加大对文旅活动的推介力度。40余项文旅系列活动的举办,为平定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平定县以打造娘子关景区为牵引,引导各乡各村发展文化旅游,将县域内主要旅游景区、50个骨干村、34个传统村落和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串联起来,形成了以娘子关景区为核心的6个旅游景区链。  紫砂(砂器)塑造独特的品牌文化符号


1






 在平定县文旅局局长赵英俊看来,发展文化旅游业,离不开特色文化产品。在紫砂(砂器)、刻花瓷、根雕、石刻、葫芦、布艺等平定县众多文创产品中,紫砂(砂器)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品牌文化符号。  晋明堂文化科技公司的展厅有一个果盘,盛放着“花生”“白瓜子”“葵花子”“栗子”。这是惟妙惟肖的陶砂茶宠。2016年,靠着对传统砂器的热爱,李伟、穆明、赵旭峰3位平定籍年轻人一起创立了晋明堂文化科技公司。他们烧制了3万多个紫砂试片,研发出朱泥、紫泥、段泥、白泥等多种泥料,恢复并改良平定紫砂泥料和制作技艺,开发出多款有地域特色和时代韵味的产品。  平定县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制陶制瓷和砂器制作历史。“平定紫砂矿料储量高达数十亿吨,县里明确不卖原料,但对来平定投资建厂的企业家和工艺大师优先配置矿料资源。”江苏宜兴工匠任红军说。3年前,他作为人才被引进,如今担任平定县紫砂文化研究院院长,主要负责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  2017年起,中国紫砂“南宜兴·北平定”紫砂产业发展论坛连续3年在平定县举行。坐拥丰富资源的平定与拥有大批工匠的宜兴“牵手”,中国紫砂“南宜兴·北平定”紫砂品牌不断叫响。平定县还出台《关于扶持紫砂产业发展的办法》《紫砂产业专项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设立每年500万元的紫砂(砂器)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加强紫砂(砂器)专业人才培训,扶持产业向全域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巨城镇东小麻村、张庄镇北阳胜村等村纷纷借助紫砂(砂器)产业发展的“东风”,鼓励村民学习紫砂制作工艺,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和手工业融合示范工程,振兴乡村。  盈和紫砂研发有限公司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宋家庄村。近3年来,公司共培训紫砂产业工匠200人次,为紫砂(砂器)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带动了闲散劳动力就业。  32岁的王艳军是其中一名学员。他曾因一场意外致残,多年来靠救助生活。对他而言,学习紫砂壶制作不仅是改善生活的技艺,也是重新融入社会的途径。通过学习培训,王艳军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些作品了。  眼下,平定县实施的文化产业和手工业融合示范工程收效明显。目前,平定县已举办工匠培训班30期,共注册成立紫砂企业、工作室100多个,累计培训紫砂工匠2500余人,发展手工作坊和企业90家,实现直接就业600多人。紫砂(砂器)制作正在成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和民生产业。  红岩岭村挖掘乡村美景助力脱贫


1







“借着旅游发展的大好势头,我们流转了村民所有土地,开始打造采摘园,丰富旅游内容、拓宽百姓增收渠道。今年夏天,我们又新种了5000棵冬枣树和4000株葡萄苗。”平定县岔口乡红岩岭村党支部书记郭千寿欣喜地说。  得益于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引来大量游客,郭千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景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在2017年底整村脱贫。  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因红岩岭而得名,有许多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概括称为“自然十八景”和“人文八景”。景区半山腰有个“玉皇洞”,钟乳石数量和质量在华北地区都罕见,被誉为“太行第一洞”。  近年来,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已完成百亩采摘园建设项目和百亩中药材建设项目的土地流转、苗木种植和日常管护等工作,初步形成有果梨采摘园、花椒林、核桃林和月季花园、油葵片区、连翘药材种植区的休闲农业园区。自2013年以来,这里的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于2017年升级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借助红岩岭自然风景区的发展势头,岔口乡有8个村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在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周边建起两家旅游酒店。  全域旅游这把“钥匙”,打开了岔口乡被贫困封锁的大门。目前,有20多名贫困户在景区工作,150余名村民参与导游服务、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  在外打工生活多年的红岩岭村村民郭存寿思谋许久,带着家人返乡。他回村后,打扫卫生、维持安保、修建道路、森林防火……只要肯干,村里就不缺活。在村里干活的村民每人每天能有五六十元的收入。  沉寂多年的老村向山外敞开了胸怀,也点燃了村民的希望。年近60岁的王玉存身体不好,没法干重体力活儿,更不能外出打工,以前的日子过得清苦。这几年,依托景区,他家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养的笨鸡每天产4斤鸡蛋,每斤12块钱,很快就能卖完。一些游客吃着不错,渐渐成了‘回头客’。”王玉存说。  农田变景点、农舍变民宿,沉睡的村庄正在蝶变。据介绍,1个民宿可带动周边4户以上农户就业。  岔口乡党委书记冀虎平说,让贫困群众不必“远走”,在家门口就业,就是岔口乡推进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目的。
----------来源:阳泉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合作电话:1853532218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