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5|回复: 0

心理专家李玫瑾:不要在该立规矩的年龄,宠坏孩子

微小宝 发表于 2019-8-13 14: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新一期访谈节目《圆桌派》,邀请到了李玫瑾老师。


她的本职工作是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授,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主持人窦文涛,说出了很多观众家长的心声。


包括象象妈在内,我们都想听李老师聊聊“教育”。
这一期聊天主题叫做“偏激”,源于今年四月份发生在上海的“跳桥”悲剧。


这是典型的叛逆期意外事故。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体内荷尔蒙分泌旺盛,性格偏执、易激动,很容易和家长发生冲突,进而产生轻生念头,甚至酿成惨剧。
和这类孩子沟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李玫瑾说,聪明的家长,在矛盾激发时,会给孩子台阶下;而智慧的家长,懂得在孩子进入叛逆期前,给他们心里埋下规矩的种子。


成长过程需“脱敏”
可能上了岁数的人会觉得奇怪:
“小时候常挨父母打,也没见谁跳楼啊?为什么现如今的孩子,稍微说两句重话,就寻死觅活了呢?”
是不是这一代的孩子太脆弱、太敏感了?
对此,李玫瑾老师提出了“脱敏”的概念。
脱敏,意味着孩子拥有更坚强的内心,有能力去承受负面评价和扛起精神压力。
但是这需要成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


李玫瑾自己的孩子,也曾经被姥爷大声斥责。
当时李老师劝说:“孩子那么小,你把他吓着了。”
但是李老师父亲答:“他经过我这样的事,以后走上社会,没什么事能吓着他。”


她把这件事,当作是孩子的一堂“坚强”教育课。


6岁前是立规矩黄金期
李玫瑾老师有个说法: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
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父母的话语如同“圣旨”一样神圣。
同时这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发,处于性格养成初始阶段。
犯了错误施加惩罚,反而是对孩子的保护。


就像种树一样,小时候可塑性强,矫正起来就不太费劲。但是等树枝长粗变硬了,再想矫正,不仅费时费力,甚至可能折断树枝。
这时候给孩子立规矩,效果最好,遇到的阻力最小。


但是12岁后,孩子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想要摆脱家长和家庭的束缚。
这个时候,父母的话就成了垃圾。



可惜现实当中,很多家长的教育顺序反了过来。
小时候,孩子是全家重点保护对象,百依百顺,恨不得摘下星星、月亮送给他;等到了叛逆期,孩子有了升学和功课的压力,再对他横加干涉。这样亲子间很容易爆发冲突。




12岁后父母要懂得示弱
女孩子12岁、男孩14岁标志着正式进入了青春期。
这个阶段,孩子们身心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体内旺盛的激素、荷尔蒙的干扰下,孩子很容易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
亲子之间一旦发生矛盾,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要主动应变。


李老师觉得,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最重要的是“忍”。
这个阶段不要跟孩子急,更不要发生正面冲突,有争论的时候点到为止,然后走开。给自己和孩子冷静的时间。
孩子进入青春期,聪明的家长开始调整教育方式。


与其做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不如成为孩子身边提供建议的帮手,甚至向孩子寻求帮助的“弱者”。
信任孩子、给与孩子空间,有助于孩子更接近成熟。




除了爱,还要有敬畏之心
教育除了要有爱,还得让孩子有敬畏之心。
家庭里,必须要有一个能治得住孩子的人。孩子如果没有任何的敬畏之心,那么父母的威严就不复存在,说出来的话在孩子心中没有分量,孩子也就不会听从。


李玫瑾老师还建议,只要条件允许,6岁以下的孩子一定要亲自带。


李玫瑾老师说,在孩子三岁之前,要成为他的依恋。3岁前是情感积淀,情感抚养的多少会决定父母未来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