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地名故事——阳泉老街巷的变迁
阳泉是座新兴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今市区中心地段还是一个乱石滚滚的荒滩,俗称“沙江口”。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正太路由振头(石家庄)修到平潭,设立阳泉站后,随着货运、客运的日益增加,店铺、饭铺以及各种服务业相应发展起来。随之,迁来居民修建了街道,人口进一步集聚,商户进一步增多。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阳泉站为中心,形成了阳泉集镇的雏形。阳泉最早建成的街路,沿革至今,无论规模、走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德胜街
据考,阳泉第一条城市道路为民国初年(1912)建成的由火车站至小阳泉村长约1千米的黄土路,初称站上街。
1905年7月,正太铁路通至阳泉建站,昔日荒凉的沙江口,一下子变得红火起来,许多外地人来这里安家落户,其中河北人最多,有开饭店的、卖烧饼的、理发的、开药店的。
1910年,河北省徐水县棉家村人赵德胜来到阳泉,在今百货大楼东侧对面租赁房子开了个“德胜聚”饭店,主要服务对象是火车司机和驮运煤炭的小商。后来,车站南侧又开设了烧饼、理发等店铺。
1921年,车站南侧长约100米的一段土路开始叫德胜街,因有“德胜聚”饭店而名。随后,车站西侧天桥南一段路开始叫桥南街。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阎锡山统治阳泉,曾将桥南街改名为“佩美路”。因当时驻阳泉的阎军执法队长叫张佩美,故以之命名。
两年后阳泉解放,该街名自然消失,复名桥南街。1959年将长约400 米的桥南街并入德胜街。
1966年9月,德胜街改名为“东方红”路,并将车站南至市立医院(今第一人民医院)一段并入。1975年又复名德胜街。
1976年以来,拆通烈士陵园以东段,该街向东延伸,1987年易名为德胜东街,至此,西起阳泉电影院,东至阳泉新车站的德胜东街,成了市区最繁华的街巷之一。
赵德胜从20来岁来阳泉,到1945年病故,在阳泉经营了30多年。
他先是在车站南侧开饭店。1937年,日军占领阳泉后搬到长顺街,租赁大阳泉郗家的房子继续开饭店。
后来饭店不景气,于1944年改为瓷器店,经营瓷碗、砂壶等阳泉土特产品。1945年赵德胜病逝后,瓷店关闭,其妻也回原籍改嫁了。
兴隆街
今下站地区在20世纪初是阳泉的重要商业区,建有多条街巷,但规模均不大;兴隆街因该街有“兴隆饭庄”而得名。
华盛街
华盛街则是取“杏华久”点心铺、“清华池”澡堂之“华”和“元盛”鞋店、“永盛昌”罗铺之“盛”而得名。
长顺街
长顺街因“长顺隆”肉铺而得名。
楼儿街
楼儿街因该街中段“永安”茶店门面一座“小楼儿”得名(1987年并入长顺街)。
福寿街
福寿街原名复寿街,因“复寿永”米面店而得名。
一说该街住着一位叫“复寿”的卖茶老人而得名。
太上街
太上街因建在太上老君庙附近而得名。太上老君庙是民国8年由阳泉煤铁行集资修建的,后改为下站小学。
铁林巷
因当初该巷东口住着一个山东铁匠李小军,主要以制作镰刀、火柱等民用铁器谋生,其乳名叫“小林”,时人习惯将该巷称为铁林巷。(注:1986年改造福寿街时拆除此巷。)
阳盛街
阳盛街因该街曾建有“阳盛”铁厂而名。
巨兴街
巨兴街位于旧火车站对面,百货大楼东侧。1907年阳泉通车后,小阳泉任衡和牛家峪郄信贵等人于1924年在此组成字号“聚兴成”(有称“聚兴永”)的股份组织,从事房屋出租等业务,形成街后,便得名“聚兴街”,后简为“巨兴街”。
□素材来源:阳泉广播电视台(ID:yqwlgbdst),整理自阳泉市地名办《阳泉地名故事》 □郑重声明:内容及图片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