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65|回复: 0

[亲子园地] 别让你的好心,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微小宝 发表于 2019-4-25 13: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听刘墉老师的课,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刘墉老师说,他在办签售会的时候,如果读者带着孩子一起过来,他都会和小朋友打个招呼,问一句“你几岁啦?”
大部分孩子会立刻回答,“我5岁了!”
可有些孩子却会愣一下,回头看看大人,而大人多半会催促道:“说啊,你今年5岁。”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好心,帮孩子很多忙。
别人问孩子问题,孩子沉默不语的时候,我们会马上替他回答。孩子穿鞋穿不好,我们会马上替他穿。
带孩子外出,他说想要吃冰淇淋,我们会为了他好,替他做决定,“吃冰淇淋会拉肚子的,妈妈给你买牛奶吧,牛奶营养好。”
然而这样的好心,真的对孩子好吗?
《少年说》里,高一男孩鼓起勇气对妈妈说,“如果学期结束,我的文科成绩还是比理科成绩好,可不可以让我学文科?”
男孩满怀期待,换来的却是妈妈的坚持反对。节目录制过程中,妈妈总共说了4次“我坚持反对”,让男孩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中。


妈妈没有想过,自己的为了孩子好,可能会让孩子一辈子活在遗憾里。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永远活在当初没有坚持初心的后悔里。
忘了是在哪里听过,有一个男孩在父母的压力下,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博士毕业那天,父母很开心,没想到男孩把毕业证书递到父母手上后,说了一句,“这是你们想要的毕业证,以后我要为自己而活。”
在那之后,男孩再也没有碰过自己苦读十年的专业。
以爱为名义,替孩子做决定,不仅会导致这种遗憾的发生,还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01 让孩子产生依赖,无法独立
前面提到了大人帮孩子回答问题的例子。在中国,这好像是很多大人的习惯,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我们有义务帮孩子回答。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要帮孩子回答到几岁呢?孩子入学考试的时候,不会有人替他回答。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人替他回答。
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只有从小练习,才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但如果我们总是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形成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到了需要独自面对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会一片空白,紧张地只能低头抓衣角,而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02 引起孩子的消极反抗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明明自己做不好事,我们好心帮他,他却大发脾气。
小样2岁的时候,特别想要自己吃饭。奶奶觉得他吃不好,就会经常去抢他的勺子。次数多了,小样会很生气,自己爬下桌,连饭都不肯吃了。
虽然在大人眼里,孩子发脾气就是不对。但蒙台梭利说,孩子必须把事情完成,这是受到内心需求所促使的。如果有人打断了他的行为,就会造成他性格的变化,他做事就会毫无目的和兴趣。


也就是说,成人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导致孩子发脾气,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人的错。
因为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这种需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主性需求”,也就是孩子想要自己做主,独立完成事情的需求。
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需求,给他机会自己做事,他就会感受到我们的信任,从完成任务中获得快乐,还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技能,做得越来越好。
但如果我们不相信孩子,觉得他还小,什么都做不好,孩子就会因为自主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否定而变得暴躁、易怒。
大一点的孩子,即使表面听话,背后也会消极反抗。比如有位妈妈坚持每天让孩子吃一个鸡蛋。孩子说了不想吃,妈妈也不听。于是孩子每天离开家后,就把鸡蛋送给同学吃。并且从上大学开始,再也没有吃过煮鸡蛋。


妈妈的这种坚持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不仅没有让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还把他的能量浪费在了和大人斗智斗勇上。
03 限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很多大人怕孩子累着,便整天把孩子抱在手上,不让他们走路,不让他们做事。
其实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是在锻炼手部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跑跑跳跳可以提高他的平衡能力和对身体的运用能力。自己穿衣服、系鞋带,能为将来拿笔写字打基础。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让孩子做,没有足够的基础训练做支撑,将来孩子完成复杂动作和有难度的任务时,就会觉得特别困难。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怕孩子累着。他们天性好动,需要在活动和劳累中寻找快乐,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