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70|回复: 0

[亲子园地] 觉得带孩子累,是因为你还没有破解孩子的童心

微小宝 发表于 2018-4-24 0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有一本儿童绘本叫《不要,不要,妈妈不要!》,里面讲了一个非常简单却十分有趣的故事。
一大清早,小孩发现妈妈疯了!——嗵咔啪嚓 咔——吱!
妈妈像怪兽一样把家里搅得一团糟。
她只吃三明治中的“火腿!”还直接对着嘴喝牛奶,妈妈还让我戴上了奇怪的头饰......妈妈一只脚穿凉鞋,另一脚穿着长筒靴出门了......
后来,爸爸也疯了。
爸爸和妈妈仿佛都变成了孩子。
看他们玩得多欢乐!这时候,连小孩也忍不住喊道:
“不要把果汁往地上倒!”
“不要用奶油乱写乱画!”
“不要随便玩我的玩具!”
“不要大声唱歌!”
写出这个故事的是日本的一位短歌作者天野庆,同时她也是一位妈妈,据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她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次,她带着孩子走在路上,中途,孩子突然停下来发火了,好端端的孩子发什么火呢?
接下来,小孩很认真地回答说:“真生气,我的小脚趾长得好奇怪!”
正是这件事情,让天野庆决定为孩子写下这本书。
▼/02
我想,天野庆一定是一个和孩子相处得很愉快的母亲。
因为她懂得教育孩子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大人单方面的在“影响”孩子。
洛克的“白板说”告诉我们: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懂,需要我们大人教导。
可事实上,孩子也在影响你,他(她)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我们与孩子们之间,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同事说过和她女儿发生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带着女儿一起读绘本故事,同事因为当天有点累了,于是很自然的叹了一口气:“唉,累死我了。”
结果她女儿便说:“妈妈,不能叹气的哦,要乖哦。”
同事瞬间被女儿的话逗笑了,疲惫感立即缓解了一大半,带着女儿很开心的读起了绘本。
儿童小说《只是偶尔哭》的最后,小男孩是这样说的:“我只是偶尔哭,下次看我哭要买票的!”
美剧《Young Sheldon》,少年谢尔顿因为周末家人都没有时间陪妈妈去教堂时,便主动提出要陪妈妈去,理由是:我不信上帝,但我相信妈妈。
有时候,孩子们的世界里自有他们的一套逻辑,童言稚语,真的是很迷人!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吐槽说,带孩子真的很烦,孩子总是很容易就会惹自己发脾气,当妈后,感觉自己瞬间老了十几岁.......
如果总是以大人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对孩子进行说教和评判,这样带孩子当然是累的,
因为按这样的标准来看,很少是有孩子能够符合我们大人心目中的那个“标准”的;
而只有我们把自己也变成了和孩子一样的“小孩”,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角色扮演,我们才能感受到和孩子相处的那份纯真和快乐。
▼/03
回想一下儿时的自己,你会发现我们都曾有过那样的年纪:花儿为我们绽放,阳光为我们发光,星辰为我们明亮,大地为我们萌生一片绿意,周围的一切都围绕着自己,那是童年中的“自我”。
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的自我理论,在年纪较小的时候,儿童会想象以自己为中心。
同时米德提出了自我发展的三个模式:预备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弈阶段。
在“游戏阶段”的时候,米德提出重点在于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想象他人的视角,并依据这一想象观点做出反应的过程。
就像《不要,不要,妈妈不要!》这本绘本里描述的故事一样,当爸爸妈妈们也变成了调皮捣蛋的孩子时,孩子才能透过这个视角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便也学会了换位思考,激发自己的同理心。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够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以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是用不着过多的矫正和教育的。
比如,当孩子吃饭时因为米饭太硬就哭闹的时候(孩子这样无厘头的时候很多对不对),你只要看着他,然后也像他一样哭一顿,然后孩子就会立马傻眼,停止哭泣很奇怪地看着你哭。
是不是很好玩。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发现原来自己哭闹起来就是妈妈这幅熊样子,真的一点也不可爱,也就会立马停止哭泣了,而接下来,你也就能更好的和孩子进行沟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