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02|回复: 0

“孩子,求你别再离家出走”,总向孩子妥协的父母有多...

微小宝 发表于 2018-4-14 08: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父母都深爱着孩子。可有的爱,能让孩子在爱的滋润中健康成长,有的爱却像鸦片,把孩子养成了吸毒者。
昨晚突然接到前同事的寻子消息,吓出一身冷汗,她儿子离家出走已13个小时,她给了我一篇寻人启事的文章,几乎用乞求的口气跟我说:“亲爱的,求你你丢下手上的工作,帮我转发找找我儿子。”
看到孩子不见的消息,我立慌张起来,没想太多立马就把文章转发出去了。
好在虚惊一场,孩子在几个小时以后,主动回家了。
事后我问她儿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她说:“因为很平常的一件事,儿子想让我给他买个新手机,我没同意,孩子闹脾气就离家出走了。”
因为一件想要的东西没得到,就离家出走?这是多么可怕的行为。
接着,同事还说出了心中很多的担忧,她说:“孩子前不久还逃学,被我训斥了一顿也离家出走了5个小时。”
听完同事的这番话,我似乎明白了这孩子的“良苦用心”,他其实是在用离家出走的方式,吓唬大人,以此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我又问:“你儿子小时候爱哭吗?”
她敲了特别长一段话:
“他小时候就很难管,家里没一个人能管得住她,说一不二,不允许就哭,有时候还在地上乱摔,有一次为了要玩具,我不给买,还把自己的额头磕出血,老公和婆婆还把我数落了一顿,为了十几块钱的玩具,把孩子弄成这样,后来我也由着他了,想着大了应该会懂事的,结果现在都9岁了,还是那样。说实话,我心里特别害怕他有一天拿死来威胁我…”
总向孩子妥协的父母有多可怜。从同事的担忧中,我解读到了一种为人母的巨大压力,那种压力分分钟能将她击垮。
其实,很多妈妈都看不得孩子哭。
确实有些孩子哭起来会给人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看着那么小的小人儿,每个妈妈都会心软下来,放弃原则暂时妥协。
但是这种妥协一两次还好,如果长期如此,只要孩子哭的伤心欲绝,就让步妥协,那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误判——只要坚持哭下去,总能得到我想要的。
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思维方式,那孩子在乖巧懂事的道路上就越走越远了。越往后,孩子会越变本加厉,就像吸毒者刚开始吸鸦片一样,成瘾后就很难再摆脱掉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个实验很出名,叫斯金纳箱,实验是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实际上,刚被放入箱子的小白鼠不知道按钮在那里,它只能上蹿下跳,慢慢的小白鼠在乱窜的过程发现有食物落下来,如此反复几次后,小白鼠只要饿了就会去按按钮。
这个实验跟孩子一哭就满足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孩子用哭来表达需求,我们的退让和妥协是在强化孩子的误判。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个条件发射,只要得不到的东西哭下就可以了。
孩子还小,只会用哭一招来应对父母,那么孩子大了呢?他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离家出走、以死相逼、自残、逃课、绝食…
孩子变得如此可怕,不是单纯的难管教不听话,是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差池。
对孩子的每次哭,父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应就很重要了。
李玫瑾教授曾在讲座中这样说:
“3-6岁是给孩子立规矩最好的时期,如果这个时候你让孩子乱了规矩,那以后就难管教了。”
如果一个孩子在超市哭着闹着要买一样东西,而这样东西家里已经很多了,再买就是浪费钱。如果这时孩子跟你死磕,哭的死去活来,你心疼给买了,那么这就是允许孩子乱了规矩。
怎么样立规矩?
用行动告诉孩子你的原则。
譬如,把孩子带去安静的角落,让孩子任意发泄,这时候不批评不妥协,平静的呆在孩子身边,如果孩子哭的满头大汗,你就拿纸巾给擦擦,但不妥协。
我见过一位妈妈,在某超市因为孩子无理取闹要买这买哪,孩子足足哭了四十分钟,妈妈一直坚持原则不让步,结果孩子苦累了自己停止了。
用“斯金纳箱子”理论,这也是在强化孩子,让他明白大人的原则和底线,反复几次后,孩子自然懂得,哭是得不到想要的。
孩子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在3-6岁的时候形成的。等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再想补救措施,那时候已经很艰难了,就像医生突然告诉你手上长了瘤子,实际上,这个瘤子从开始到恶化,已经潜伏在了你身体多年,恶化只是必然结果。
常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话里的精髓就在于此——孩子越小,越容易培养好的品行和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