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60|回复: 0

[亲子园地] 学习本可以快乐,孩子的“痛苦”从何而来?

微小宝 发表于 2020-5-3 15: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橙子妈妈
1.
学习本可以快乐
他们却为何痛苦
有天生热爱学习、轻松学习的选手吗?你我身边或许都有几个吧。看着他们神一般地存在,有没有好奇过他们的快乐从何而来?在哪些情况下,学习会是快乐的呢?
(1)擅长学习的种子选手,天赋异禀一马平川;
(2)掌握了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障碍并收获了良好的结果反馈,由苦到甜的快乐;
(3)“回归”学习本身,学习就是学习,淡化“检验”,没有对比,不用交代,学到什么就是什么,有能力学到哪就学到哪。


第三点,是不是有些消极,也是不太可能现实存在的“真空”状态?有学习就会有反馈,有选拔,有对比,有赞有贬,这些和“学不会”的痛苦相比,更成为孩子痛苦的根源:我的能力怎么样,价值在哪里,自尊又如何,我的“主业”赤裸裸给出了裁决。
但这看似“消极的理想主义”的第三点,却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学习的“快乐”和“痛苦”。疫情复课后,接到了很多厌学的求助,大多是不愿意回到学校,有些表现出身体的症状,有些是完全地封闭自己,这其中不乏初三、高三节点的孩子们。
家长们很着急,每天和时间赛跑。孩子们很茫然,每天和时间对抗。是什么让他们“痛苦”,并选择逃避?我们分析孩子的“痛苦”,是不是可以帮助理解他们,磨好刀再去砍柴?


2.
孩子人生中第一个系列的
需要对结果负责的项目
孩子学习的“痛苦”如何而来?来源之一是害怕对结果负责。
学习,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延续的系列的需要对结果负责的项目。他们的行动,耐力,方法,智慧,挑战,一朝一夕的汗水,持续不断的坚持,每一个过去的一秒又一秒,交织成了那个并没有终点的阶段性的结果。
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要对结果负责,最重要的是对每个过程负责。有些孩子不堪重负选择逃避,并不是那一刻的决定,而是日积月累放过自己后无奈的选择。他们有想对结果负责的初心,却发现在每一个等待和荒废里丧失了能力。他们想逃离那个结果,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如果我逃走了,谁也看不出我真实的能力是高是低。如果我全力以赴了还是没有学好,那会证明我有多失败。如果一定要对结果负责,我的不堪将无处可藏。


那么宁可做一个临阵逃脱的自己,也不要面对失败的自己。
这是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语言。学习,是个宽泛的动词。它既指狭义上独立的项目:作为学生在校的知识学习,又贯穿渗透我们一生的始终,学习社交,学习管理,学习生存,学习了解自己…….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本身,更是以此学习和理解在狭义的“学习”这个项目上,我们如何注重过程,如何对结果负责的态度。
对“学习”这个项目负责,最终需要学会的是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因果负责,他们将从中学会的化作自己的理解。当他们迈入社会,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学习”这一个项目,而是对生活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负责。这样看来,“学习”这个狭义的概念似乎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3.
假想的观众
是孩子“痛苦”的来源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孩子学习“痛苦”的另一个来源。
为自己而战,向内看自己,是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用此来苛求未成年的孩子确实过于理想主义了一些。他们还没有发展成熟强大的自我力量,自我认可,自我认知。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单一的结果反馈,比如冷冰冰的数字,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玩笑,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这种以他人来定义自己的思维模式,令他们摆脱无能,痛苦不堪。


多个家长和我交流时都提到,孩子在疫情的网课期间,状态反而很好,情绪比较稳定。我的儿子在复课的家长会上分享时说到:“在上网课的过程中,因为不能像在学校那样跟老师同学面对面,所以极容易分散注意力,我个人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课上积极发言。老师在课上也说过,上网课,其实更有助于同学们发言,因为你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只需要打开话筒就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极高的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他从小就是个在课堂上不太活跃的孩子,但在家上课期间,我发现他多次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讨论,整个人都放开了很多。他的这段分享摘录,也印证了没有“观众”的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
观察一下,你的孩子是否有太多的假想观众。活在自己的真实的世界里,而不是别人的眼光里,不是说说他就能领悟的道理,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的过程。首先,我们自己先要做出表率,看着我们的孩子,了解我们的孩子,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最踏实的支持,定心定力,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别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孩子,真的完全与我们无关。


4.
让马拉松选手和短跑选手比速度
你做过这样的事吗?
和自己比,并不会带来痛苦的感觉。让孩子感到“痛苦”的,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最好的孩子,只有更好的孩子。
每个孩子处在各自不同的时区,不分青红皂白拉上一根线对比快慢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处在不同环境里的孩子,更没有可比性。有的孩子适合走得快些,他们适合百米冲刺,有的孩子耐力好一些,他们更适合跑马拉松。硬生生让一个马拉松选手和一个短跑选手比速度,是多么无知愚昧的行为,可这样的对比我们却每天都在上演。
我赞成一切的和自己比,让孩子看向自己,根据自己的节奏,保持持续地向前。当他的步调和他的心跳吻合,他会平静,从容,有精力、体力、耐力走得更远。
同样,作为队友的我们,首先要做到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尊重他们的规律,等待他们的花开,不破坏他们的步骤,可能慢些,但一定是值得的等待。毕竟,人生那么长,眼下暂时的成败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5.
同样是学习,学走路和学数学
父母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
我常常想起儿子学走路时的情景。他走路有些晚,踉踉跄跄,跌跌撞撞。他害怕了,摔倒了,我们都会给他最真诚地鼓励:没关系,慢慢来,我们再来一遍;没关系,今天累了,明天我们继续学。
你家也是这样吧。似乎很少有父母在孩子学走路时责备他:你怎么这么笨,连走路都学不会!同样是学习,为什么我们在此抱以最大的宽容,而当孩子学“数学”不会时就那么急躁,暴躁,甚至血压飙升,口无遮拦呢?
他们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学会走路,他们同样也不是天生就会“数学”。当他们长大了,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我们的初心去了哪里呢?为什么小时候我们可以无条件地支持他站在他身边,长大了就变成了责备呢?
孩子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当孩子有一天厌学,觉得学习这件事是他们的“痛苦”,真的是知识的难度成了他们的拦路虎,还是交织了很多被施加的,被摒弃的,未被满足的爱恨情仇?作为父母,我们问自己,我们可能是那个“罪魁祸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