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91|回复: 0

看不懂孩子的画,那你也不懂孩子的内心

微小宝 发表于 2019-10-22 1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时间以来,儿童绘画心理学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儿童绘画心理学是艺术治疗的分类,理论来源于原始社会在语言还没有形成的阶段,人类用图画来记录信息。孩子控制自己的肢体进行绘画创作,画作与文字相似,是表达的另一种方式,当他拿起画笔,脑海中的意识就会控制他把自己需要的信息表达出来,这种方式更加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超越意识层面和逻辑分析,体现心理状态。对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教育工作者、医疗卫生系统以及相关从业者而言,“儿童绘画心理分析”都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优势在于:幼儿先会看图画图再学文字,语言发育不完善阶段图画比文字的信息更为丰富。
01


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形体感:学龄前儿童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善,对于物品的形状没有太大感知,绘画作品随意涂抹;四五岁的儿童开始能够了解物品的主要特征,使用线条和各种形状去表达物品大体的形状与特征,对于细节省略。
空间感:8岁以上的孩子的感知已经接近于成人,能够刻画细节,通过训练能够真实再现事物。
色彩感:儿童时期对于鲜艳色彩的感知度较强,在绘画作品中长使用红、黄、蓝等明度高的颜色,直到七八岁才会追求色彩真实感。
02
如何通过儿童画来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呢?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5岁小女孩萱萱在一段时间表现反常,妈妈发现孩子非常抵触去幼儿园,在幼儿园情绪也比较低落,询问孩子也表示沉默,在幼儿园也没有发生争执,老师也没有批评;后来妈妈带着孩子去看了医生,面对孩子的沉默,医生让萱萱画了一幅画,萱萱画了一只玩具熊。医生拿着画问萱萱妈妈,她这才想起来之前萱萱有个毛绒玩具熊每天都带着去幼儿园,后来不注意掉到了厕所里,弄脏了,洗干净后就收起来了。于是到家妈妈就把玩具熊拿给萱萱,萱萱很惊喜,情绪也逐渐好转,不再抵触去幼儿园。
幼儿绘画是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家长和老师要多对孩子画作进行关注,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03
那要怎样从孩子的绘画中了解孩子的内心呢?
一般从三个角度,构图、色彩、主题。


线条是幼儿绘画最常见的表达。根据研究显示常画直线的幼儿比较精明、干练、沉着、稳重,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常画曲线则代表幼儿具有温和、柔顺、内向的特质;常画粗线的幼儿个性比较强,容易冲动;画细线代表幼儿比较柔顺、轻巧、胆怯及害羞。而又短又直的短线画的多,曲线出现的少,锐利的角度出现较多,代表幼儿具攻击性;缺乏安全感、胆小且自我压抑的幼儿,几乎画不出清晰的线条;自闭症儿童常常画反复的线条和图形。


幼儿对于色彩的使用是表示情绪,是内在生活的投射,当幼儿心情愉悦时,倾向于明朗的色彩,如黄色、红色、绿色;在忧郁、不安烦闷时,倾向于使用较暗的色彩,如黑色、灰色、暗绿。个性开朗、社会适应良好的的幼儿在情绪表达时,主要色彩多为红、黄、橘、白,当时孩子在6岁后过度使用红色,表示脾气糟糕,有暴力倾向;个性内向,与人相处困难的孩子,多使用蓝、绿、紫、黑等颜色。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的孩子较为开朗、乐观、人缘好;只喜欢使用一两种颜色的孩子较为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


太阳是明朗光亮的象征,若画面上出现电灯等光亮的描绘与出现太阳是类似的,都表示孩子渴求生活是快乐积极的,当然不包括命题作画时出现太阳等光源;同时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画出拟人化的太阳则表示智商较高,但不包括受到童话书的影响。孩子画人物时,如果画睫毛,则表示对美比较关注,腿画的长说明孩子渴望独立。26%的幼儿在画树时会画上树叶,不画树叶的多半是情绪稳定的幼儿,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贝巧思教育少儿美术
儿童美术是儿童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方式。绘画的目的是一种表达,只有内心自由,精神愉悦,才会有绘画的意愿,一旦儿童失去了这些,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某一个奖项,这就由表达演变成了表演,这样的儿童绘画已经远离了儿童本性。


贝巧思教育尊重孩子的创造性表达,不随意评价孩子的画作,充分发掘孩子大脑潜能,引导孩子性格塑造。
开设创意美术主题课、写生课,带领孩子接触多种绘画材料,水粉、丙烯、粘土、彩铅等,了解美术工具及使用,绘画时只做引导不做示范,让孩子自己进行观察思考,并发挥自己的联想,以多种形式开拓孩子对于美的认知。
读懂孩子的画,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多一种表达。幼儿美术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知美、认识美、表达美,对儿童人格的塑造、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认知都可以通过美术这一途径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