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45|回复: 0

[亲子园地] “妈妈,不要这样和我说话,我会变笨的!”

微小宝 发表于 2019-5-9 09: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了不起的辣妈
“我的妈妈很温柔,笑起来的时候感觉雪花都要融化了。
我的妈妈煮饭很好吃,她的双手会变魔术,能把萝卜土豆变成这个世上最美味的东西。
她的声音甜甜的,就像我最爱吃的巧克力派一样甜!”
这是我 3 岁女儿对我的描述。
上周末婆婆带着女儿去参加了同学聚会,老姐妹们都带上了自家的小宝贝。席间,有位阿姨提议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妈妈。
平均年龄 4 岁的小家伙们,有的说自己的妈妈白白的、有的说自己的妈妈胖胖的、有的说自己的妈妈凶凶的......
轮到我女儿形容时,大家都惊呆了,觉得一个3岁孩子的语言能力怎么这么强。
婆婆回来和我们说起这件事,老公却洋洋得意地说这些话都是他平常形容我的。
老公是个不吝赞美的,“彩虹屁”功力极其深厚,每天都会用各种甜言蜜语“轰炸”我,小家伙耳濡目染,也变成了个“小马屁精”。
以前我总对女儿的超强语言能力不以为意,觉得现在大部分小孩都很强,古灵精怪的孩子多不甚数。
像李小璐的女儿小甜馨、霍思燕的儿子嗯哼、还有阿拉蕾、小山竹这些“小童星”们都是“语言能力杰出代表”。
但在接触越来越多的孩子后我才发现还有很多孩子的语言能力是“不过关”的。
为什么当别的孩子还口齿不清的时候,有些孩子却已经学会“天花乱坠”?
因为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差异?
不,这是孩子们“3000 万词汇的鸿沟”导致的。
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方式差异导致的。
父母与孩子交流越多
孩子成绩越优秀
有两位著名社会认知学家进行了一项以《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为课题的研究。
他们科研团队,选择了来自各阶层孩子年龄为 7-9 个月的 42 组家庭作为样本,持续跟踪研究了 3 年。
这项研究的作者历时两年,记录了42个美国家庭的每天的亲子对话。随后他们对这 1300 条时长为 1 小时的对话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
平均每小时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比有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少说 300 个单词。
4 年后,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平均接收到 4500 万单词,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只能听到 1500 万个单词,两者之间相差 3000 万个单词量。
研究者们预测早期的语言能力一定会影响这些孩子日后的学习成绩。
积极的语言力量能够培养数学空间能力、成长型思维,自控力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
果不其然,6 年后研究者们回访这些孩子时,发现孩子们的词汇量、语言能力和学习成绩都与他们几年前的预测保持一致,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成绩远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优秀。
这样看好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实不然,无论出身如何,每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被开发,但差距往往就在早期的语言环境中被拉开。
论经济条件我们家远不如婆婆的那些同学,但女儿却是我们夫妻一起呵护陪伴长大的,而他们几个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保姆带大的,因为父母忙于生意。
当我们在用丰富的语言给孩子传递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知识时,她们的孩子接收到的语言可能只是“要乖乖”、“真棒棒”......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交流≠瞎交流
3000 万的词汇差距,这中间差的是什么?是孩子的未来,是孩子的起跑线!
通过研究我们知晓了孩子从小词汇量越大,成绩越优秀,即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成绩越优秀。
但只要不断的和孩子说话,孩子就能获得更强的语言能力吗?当然不是!
如果父母只是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的单词,那装得再多,它们也是效果甚微的。
这 3000 万词汇量的差距并不是指 3000 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重复的话语。
当然,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
之前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一位叫一只八怪的用户说了一个她在搭公交时遇到了一对父子的经历。
小孩用指甲盖转动了公交车广告牌上的螺丝和爸爸说“爸爸,你看我的手指可以转动这个螺丝呢”。
爸爸对此并没有任何指责,反而夸孩子的手指是万能的,并教孩子辨别了顺时针和逆时针哪个方向会让螺丝松,哪个方向更紧,弄紧螺丝后顺势问了孩子手还有什么其他用处。
父子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儿子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手可以吃饭、玩游戏、写作业、给奶奶洗脚等。
爸爸便趁此告诉他,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手,才能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做好多好多的事,并告诉他刚刚的行为很危险。
期间父亲不小心压着孩子的手,爸爸道歉后还顺势聊起了“神经话题”。
平等交流、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这位父亲的亲子沟通堪称典范,这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倡导和宣传的可优化孩子大脑的“3T 原则”亲子沟通术。
1、共情关注(Tune in)
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
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在转广告牌的螺丝大多直接就斥责起来了,这位爸爸却在确保广告牌的稳定和孩子的安全的情况,等到孩子结束动作再沟通。
这样做即避免的父子的摩擦,也让孩子得到了探索的机会。
2、充分交流(Talk more)
孩子每天使用词汇的 86%-98% 都是与父母一致的。
所以语言环境很重要,爸爸妈妈们在与孩子说话时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不要只是用零散的话语应付,而是用丰富的语言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
这位父亲通过充分交流将孩子的一个小小动作,延伸到了手的作用、神经的话题,孩子在一个短短的碎片时间就接收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3、轮流谈话(Take turns)
想拥有高质量的“你来我往”亲子互动,父母应该多开展开放式问题,多用“为什么”、“怎么办”,而少用限定式问题。
这位父亲问的是“你知道手还有什么作用吗?”,而不是“手可以用来做饭还是玩游戏呢?”
这种开放式交流可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而诸如“天空是蓝色的吗?”“狗是怎么叫的?”这类过于简单的互动则对于孩子的词汇积累帮助比较少。
少问答案是“是”或“否”的句子。
比如,“今天幼儿园有没有意思啊?”你可以说:“今天你在幼儿园遇到哪些新鲜的事?”这样才能让孩子打开心扉。
除了 3T 交流原则,还可以尝试这 5 条小技巧,提高亲子对话的效率哦!
1、在孩子面前“蹲下来”
和孩子说话时记得蹲下来,放低你的姿态。让你的视线和孩子平行,语气要柔和不要摆大人的架子,让孩子觉得你们是平等的交流状态,而不是你在控制他,让孩子理解你的建议的意义,而不是仅仅听从你的发号施令。
2、让孩子复述一遍
2 岁以下的孩子理解家长的指令会比较困难,但是 3 岁以上的孩子在这点上好很多。当你不确定孩子是否理解你的话时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你的话。
3、多用积极的词语
研究表明,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中,孩子很难听到“你是对的”、“很好”、“你真努力”这样的口头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负面语言是脑力劳动者家庭孩子的两倍多。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能够一直跟孩子说“你很棒”、“我为你骄傲”这样的语言,孩子会把这些内化成对自己的判断。
他们会更自信,更阳光,也更容易去争取学业上的好成绩。少说“不要”、“不许”、“住手”、“你真差劲”这些否定的、消极的词汇。
4、给孩子留面子
孩子的面子,就是他的自尊,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大庭广众下的批评,并不能让孩子反思自我,反而是剥去了他对家人的信赖,和对未来的信心。
5、谈判时多用“当...就...”少用如果...就...
“当你画完画以后,我们就开始看动画片。”
“当...以后”说明了你的期望,但语气语态都比命令要求式的“如果...就...”好得多。
3000 万词汇差距,才是横亘在穷人和富人家孩子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最好的教育都在我们的陪伴日常中,爸爸妈妈无论多忙每天都一定要抽空和孩子深度交流哦。
让孩子在增长词汇积累的同时更加深亲子之情,但请确保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在孩子心中开出温暖、智慧的花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