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97|回复: 0

[亲子园地] 当孩子跟你对着干,他到底在争什么?

微小宝 发表于 2019-3-30 09: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主任有话说
如果把夺取事情的掌控权比喻成一个饥饿的人夺取一块别人的蛋糕企图自己吃掉。那么我们在家中,到处可见的是,父母因为自己饥饿抢孩子的蛋糕吃,老婆因为自己的饥饿抢老公的蛋糕吃……。真相的惨烈程度不亚于那个饿殍遍野的年代。
外面的世界已经足够争权夺利,回到家里还要面对豺狼虎豹般的亲人之间的弱肉强食。这是个毫无爱可言的家庭。也教育不出充满爱的人。
本文中的事件是个常见的典型事件。却发人深省。试问如果是妈妈想吃蛋糕,刚拿到手就自己不小心弄掉在地上了,是不是立即重新买一块给自己。为什么到了孩子这里,就成了要承担后果了。
小心等你老了,行动不便。自己抖活抖活打翻了饭碗。你的孩子告诉你,不给你盛一碗新的是因为你要自己承担后果!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橙子爸爸出去遛圈,遇到了一对正在闹矛盾的母子。
他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的长椅上跪坐着一个小男孩,双手拄着膝盖,背朝着行人,一动不动,留给行人一副倔强的背影。
小男孩的姿势引起了橙子爸爸的好奇,他走过去,问:“就你自己吗?你妈妈呢?”
小男孩把脸扭向一侧,不理他。
橙子爸爸向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现几十米外站着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应该是小男孩的妈妈。
他就溜达过去,和那位妈妈聊起来:“小家伙是你的吗?”(真够八卦的)
“是。”显然妈妈也在气头上。
“怎么了?闹气呢?”
“嗯,跟自己生气呢。”
橙子爸爸说:“去哄哄他吧。”
“不管他,越管越坏。”
“为什么生气啊?”(再一次感叹橙子爸爸的八卦精神)
那位妈妈说:“给他买的蛋糕,没拿住,掉地上了,让我再买一个。”
“那就再给他买一个吧。”
“我不给他买。”
“不给他买也可以啊,你和他好好说说。”
“我和他说了,我告诉他,这是你自己不小心掉地上的,又不是我给你掉地上的,你就应该承担这个后果,后果就是今天不能再买了。他不干,就跟我闹气了。”
这位妈妈正说着,橙子爸爸发现小男孩突然从长椅上跳下来,跑到旁边的树丛后面去了。
他赶紧提醒那位妈妈:“快去找吧,小家伙跑了。”
那位妈妈像弹簧一样弹了起来,赶紧跑了过去。




橙子爸爸回来后,无意中提了两句这件事,我挺感兴趣,抓住他,让他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和对话(我也挺八卦的)。
在我看来,这对母子的僵持,就是陷入了典型的权力之争,其中有很多可以细细琢磨的地方。
所谓权力之争,简单说来,就是“谁说了算”“听谁的”。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都会隐藏着它的身影。
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权力之争的重灾区。
因为父母天然就对孩子有管教的权力和义务,所以很多家长都认为,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听从父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父母管教孩子没错,但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尊重。
因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也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意愿。
而权力之争,表面上是争夺谁说了算,谁听谁的,实质上,是双方都想让对方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就拿这对赌气的母子来说。表面上看,是为了要不要再买一个蛋糕而僵持不下,但实际上,他们都有内心的需求想让对方满足。
妈妈的需求是:你需要服从我的权威,这样我才能感觉良好,才有当家长的尊严。
而孩子的需求是:我想通过让妈妈答应我的要求,来证明妈妈是爱我的。
再往深里看,其实妈妈和孩子的需求是相同的——他们都渴望被认可、被接纳。
可惜,孩子意识不到,妈妈也没有意识到,两个人都认为是一块蛋糕引起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要不要再买一块蛋糕“。
所以,即便这次妈妈迫于无奈给孩子买了蛋糕,或者孩子藏起来,逼得妈妈去找他,两人重归于好,但实质问题没有解决,只是暂时搁浅了,下一次又会因为某件小事而爆发。


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发生权力之争,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孩子可能会有几种应对方式。
第一种,在和妈妈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主动找妈妈和解。
在妈妈看来,自己的权威得到了维护,孩子变得懂事了。
这貌似好事,但代价可能是,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情感需求被一次次打压,变得依赖、没有主见,顺从权威。
在我没学习心理学前,我和橙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常常陷入权力之争。
我记得,橙子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什么事我生气了。他坐在地上,伸着手要我抱抱。我正在气头上,坚决不抱。
橙子一边哭,一边跑过来,跑到离我几步远的地方,又坐到地上,伸着手要我抱。我的倔劲也上来了,就是不抱。
最后,橙子跑到我身边,坐到我脚下,抱着我的腿哭。我这才敷衍地抱抱他。
现在想来,真是挺自责的:自己怎么那么狠心,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非要跟孩子争个你输我赢。
我赢了权力之争,却又大大地输了。
橙子大一些后,我发现,我一生气,橙子会乖巧地说:“妈妈你别生气了,我错了。”
这让我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这几年,我不断地学习、成长、改变,用了很大心思让橙子变得有主见,让他勇于说“不”,让他赢。
这样的弯路,我不想让你再走。


第二种,孩子大哭大闹,逼迫妈妈妥协。
如果妈妈妥协了,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下次孩子还会用这种方式来赢得“战争”。如果妈妈下一次不妥协,那就加大力度,哭闹升级。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忽视规则秩序,唯我独尊,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围绕自己转的。
第三种,陷入僵持状态,隐性反抗,曲线救国。
就像这个小男孩一样,发现妈妈迟迟没有过来找他,他就躲起来,让妈妈着急来找,以此化解僵局。
当他发现这么做有效,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可能会用新的刺激来迫使妈妈妥协,比如离家出走,比如不吃不喝,让你着急上火,忧心忡忡,看你妥协不妥协。
总之,权力之争没有赢家,两败俱伤。
即便一方表面上赢了,比起这次小小的胜利,其实输的东西更多。


那该怎么避免权力之争呢?
我们可以从这几件事做起。
第一,觉察自己头脑中的条条框框。
当我们的头脑里有太多是非判断、条条框框。
遇到一件事,我们下意识就会做出评判,能框进去的,就是对的,框不进去的,就是错的,就要“矫正”孩子的行为。
总之,就是认为,我是正确且唯一正确的,别人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来做——尤其是孩子。
有没有可能,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解决方法也不只一个?别人的想法也有合理之处?
固化的思维必然导致权力之争,因为你没有看到其他人,对方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必然会有反抗。
如何觉察?
有一个巧办法,就是留意你的想法中的关键词。
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里有太多“应该”“必须”时,就要提醒自己了,这件事是不是“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就像这对母子。妈妈就认为:孩子“不应该”把蛋糕掉到地上,他“必须”为此受到惩罚,否则,他不会长记性,下次“一定”还会再犯。
这些固化思维导致了妈妈的处理方法也是僵化的、单一的。
同样的事,换作其他人,可能就觉得,这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没必要上纲上线,再买一个就是了。
我在读者群里讨论过这件事,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再买一个蛋糕就是了,同时提醒孩子注意拿好,就可以了。
当我们的思维更灵活、更宽容时,很多权力之争就化于无形之中了。


第二,适当放权,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孩子想再买一个蛋糕,妈妈不同意,显然,买不买的决定权在妈妈这里。孩子只能有两个选择:反抗,或者顺服。
此时,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是对立的。孩子注意的焦点自然集中在妈妈身上。
有没有可能,妈妈适当地放权给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决定。
这样,孩子的注意就回到自己身上了。他会反复斟酌,怎样选择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满足,同时,也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时,妈妈和孩子就由对立关系变成了同盟关系。
妈妈可以引导孩子,为孩子做参谋出主意,帮助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无形中也促进了亲子关系。
比如,孩子每次去超市都吵着要东要西,不给买就大哭大闹,这就陷入了权力之争。
如果妈妈改变策略,去超市之前,告诉孩子,今天你的零花钱额度是十元,要买什么你自己决定。或者,你今天只能买两个好吃的,不过,你可以自己选择买什么。
这样做,就可以大大避免权力之争。


第三,当陷入权力之争时,家长就要及时觉察,提醒自己:孩子在争什么?孩子的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孩子的胡搅蛮缠不讲理,看到他渴望得到的东西。
这些东西往往不外乎此:爱、认可、接纳、尊重。
孩子表面上争的是一块蛋糕,但实际争的,是妈妈的爱。
他想让妈妈答应他的要求,以此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当他感受不到,他就会用各种办法来讨要,比如,大哭大闹、和妈妈赌气、躲起来让妈妈去找他。
而这些行为,在妈妈眼里,却是无理取闹,撒泼耍赖。
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和孩子之间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遇事有商有量,多听取孩子的意见。
比如,当情况确实不允许回去再买一块蛋糕时,给孩子说明原因,告诉他,下次咱们再买。
一般来说,孩子也会通情达理,能够理解。
因为他在平时就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心理营养很充足,就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触发他的匮乏感,总是想着用这些事情来索要、证明父母对他的爱。


总之,如果经常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我们就要反思:
是不是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还打着为“为你好”的旗号?
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认为小孩子懂什么?
是不是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确定感、权威感、掌控感?
如果你不想得到一个叛逆的孩子,如果你不想和孩子变得无话可说、说不了三句就吵,那请从现在开始,减少权力之争,真正做到改变自己,尊重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